甄士雄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区厕所革命的提案》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坚持合理布局,充分尊重实际发展需求
一是结合城乡融合先行区的现实需要。2004年我市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2016年提出要向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迈进,2018年又提出要打造城乡融合先行区,制定了《乌海市城乡融合先行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基础设施方面提出“要按照城市标准推进农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同质、同价、同服务,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
二是结合沿黄、水源保护地、生态涵养区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我市13+1个村庄中,11个村庄沿黄分布,5个村庄位于水源保护地范围内。根据《乌海市海勃湾生态涵养区保护条例》规定:团结新村、新地村、新丰村、王元地村,应当按照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要求,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同时结合乌海推行城乡一体化实际,进行规划和建设;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管理等方面应当与城区要求相同,不得另行制定标准。
三是结合村庄规划、乡村旅游的实际需要。海勃湾区作为城市的后花园,乌达区泽园社区作为环乌海湖区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区赛汗乌素村作为内蒙古特色小镇重要载体,承载着我市旅游转型的重要使命。同时千里山镇各村、泽园社区、东兴村、渡口村、赛汗乌素村在各区乡村振兴规划中均被确定为重点发展村庄,是未来农区人口的集聚区,需要按照城乡统筹的标准建设,为未来发展留有空间。
二、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居民意见
2018年,在推进户厕改造之初,为全面摸清农区户厕改造底数,组织开展农区户厕摸底大调查,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逐村逐户对住户基本信息、厕所类型、改造意愿、房屋结构等内容进行调查,同时建立了调查数据质量追溯机制,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2019年底,组织开展户厕改造“回头看”,对改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及时整改,确保改厕工作质量优良。今年7月为保证户厕改造工作不落一村不落一户,对剩余人口改造意愿进行二次摸底调查。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先行示范,确定条件较好的新丰村、团结新村、泽园社区、赛汗乌素村等6个村庄作为试点村,集中力量优先推进。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进村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展板、文化墙等形式加大厕所改造的宣传力度。同时组织村两委、村民赴外考察学习,引导农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户厕改造当中。同时按照户内部分由农户负责,户外部分由政府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了确居民的责任与义务。
三、坚持便民与实用为主,统筹推进户厕改造与污水建设
结合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实际发展需要及居民意愿调查,绝大多数的居民愿意通过户厕改造,一次性解决厕所黑水和生活灰水收集处理的问题。海勃湾区、乌达区采用无动力无排放污水处理模式,该工艺从日本引进,在欧美大约30%的农村家庭污水处理选用这一模式,后期运行费用较低。区内乌拉特前旗等地均有案例,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职业病防治院在两年前均采用该种模式进行污水处理,至今运行良好,未发生后期管护费用。同时该种模式也作为自治区“十大案例”在全区进行推广。
海南区集中收集采用人工快渗一体化处理模式,可实现户厕和污水统一处理,出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治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期可实现全自动运行,无人值守。单户收集采用HSP户用一体化处理模式,出水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后期运行成本低。
四、改厕任务与目前完成情况
工程实施之初(截止2018年底),全市共有农区常住人口7991户(海勃湾区4219户、乌达区391户、海南区3381户),卫生厕所1199户(海勃湾区925户、乌达区0户、海南区274户),卫生厕所普及率15%。2019年,全市农区户厕改造进入全面施工阶段,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卫生厕所普及率应达到32%的要求,现已完成户厕改造3625户,卫生厕所普及率45.36%,超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近14个百分点。自治区下达我市户厕奖补资金共计583万元,目前已全部拨付至各镇办。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分管领导:刘国芝
联 系 人:郭丽俊
联系电话:0473-3998742
上一条: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