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海市以民生福祉提升、乡村全面振兴为指引,立足职能职责,将目光聚焦乡村,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入手,扎实抓好农区危房改造、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工作,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成果。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乌海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善人居环境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农村“三大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六项行动”(农区生活垃圾治理行动、污水治理行动、厕所治理行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行动、村容村貌提升行动、乡风文明提质行动),立足工作实际,下大气力整治农区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二、主要做法
(一)树牢“一种工作理念”,着力强化群众环保意识。坚持把提高群众思想认识、转变群众思维理念作为农区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通过制作宣传展板、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手册、撰写信息报道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区人居环境整治重要性。同时,以抓典型、做样板、创特色为目标,以“边整治、边总结、边宣传”为模式,全面总结典型做法,积极拓展共建共治共享局面。充分发挥各类宣传阵地正面引导作用,全面宣传动员,切实做到喇叭响起来、条幅挂起来、倡议书发起来、红马甲穿起来,提升广大群众的知晓率和参与度,推动群众着手参与,激活农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一盘棋”。
(二)抓住“一项政策机遇”,不断夯实基础保障体系。积极抢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开展农区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指导三区排查房屋9470户,开展房屋鉴定1724户,抽查复核房屋1529户,鉴定出危房472户并完成整治工作;加强部门联动,结合农区房屋动态巡查监测,将动态新增的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农户及时纳入年度危房改造计划,实现应改尽改。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农区危房改造任务409户,并强化危房改造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竣工验收管理,确保改造后的房屋符合安全要求。在全市4个镇14个行政村实施建制镇污水治理、农区垃圾处理等项目。同时,三区农区有效落实后期运行管护机制,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环卫工作市场化运营,全面提升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能力;以纳管、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统筹推进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工作。
(三)培育“一批试点村庄”,有效带动全域整体提升。2023年,将新丰村确定为自治区级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试点,先行先试探路领跑。一是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配套建成2个1200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架设风光互补路灯350多盏,硬化道路15.5公里,新打机井1眼,铺设供水管网15.79公里、排水管网12.39公里,配套建设休憩凉亭、健康长廊、篮球场等设施。持续开展垃圾清理、污水治理、厕所建设、乡村风貌整治四大行动,有效解决“有新房没新村,有新村没新貌”问题,辖区居民幸福感、满意度得到“双提升”。二是提升“软件”服务质效。建成1800平方米的集党员活动、民主议事、便民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实现20余个事项的直接办理,各窗口实行“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制度,全年为群众办理200余件事项,让群众享受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务。三是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大力实施党组织书记“头雁引领”行动和村级后备干部“薪火计划”,探索“12345+”农区治理新模式,将全村划分为2个网格,配备专职网格员2人,将社会保障、综合治理、邻里纠纷调节等工作全部纳入网格,坚持把党小组建在网格,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将社会治理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试点村实践效果和示范突破带动作用显著。
三、经验成效
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全市农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达到100%,具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的建制镇占比100%,建制镇污水和农区垃圾得到妥善处理,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上一条:
下一条: